English

如何提高托老机构的入住率

1999-12-27 来源:光明日报 读者 路今 我有话说

编辑部:

近年来,北京市的托老机构像雨后春笋似地不断出现,仅今年上半年开业的已有十来个。但现有托老机构,特别是民办的托老机构,床位却大量闲置。一方面是社会老龄化发展快,“空巢”老人增长快;一方面却是托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。作为一个北京市的“空巢”老人,我对这个问题很关心。最近,我访问了一些公办和民办的托老机构,有些不成熟的看法,提出来供大家研究。

北京市目前已有60岁以上老人174万,占总人口的14%,已有托老机构约300所。我访问了30多个,平均入住率才40%多。除了开办较早、条件较好、知名度较高的四季青敬老院、第一社会福利院、香山公寓、福寿老年公寓等少数几个,收住率可达到70—80%外,其余一般在50%以下。民办托老机构的入住率就更低。

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矛盾状况呢?就民办托老所而言,我想,开业时间不长,宣传不够是首要原因。其次,公办托老机构的土地、建筑设施由国家投资,人员工资由政府开支,成本低,收费也较低;而民办托老机构,什么都得自己负担,除设施投资的折旧外,每月还得付土地租金、人员工资,开支日常经营费用等,这样,他们的收费当然比公办机构要高。三是这些民办托老机构在城区租不到土地或现房,只能到郊区租,距城区较远,有的公交车不能直达,交通不便。由于收住老人不多,形不成一定规模,不能开展多种活动,服务也就难于满足城市老人需要。

那么,公办的托老机构客观条件较好,为什么入住率也不高呢?

北京市的公办托老机构大部分为县、乡、镇所办。过去主要为解决本地孤寡老人养老问题,房屋设施比较陈旧简单,而城市老人生活水平较高,要求也较高。这些托老机构远在郊区,虽有公汽,一般得转一、两次车,郊区车少,下车还得步行一段,走一趟需1-3小时。这些托老机构除出入院部分有车接送外,平日无车接送。再是有些托老机构医疗卫生设施较差,城市老人感到缺乏安全感。还有一些托老机构入住的孤寡老人多,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多,老人活动少,有的托老所还设有“太平间”,给人一种“进去就出不来”的压抑感。因此,有的入住老人认为,实在没办法才来这里住。

从以上情况分析,我认为,托老机构入住率不高的原因主要不是发展过快,而是满足老人的需要不够。在改革开放20年后,老人们的共同要求已不仅仅是“老有所养”而是“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乐”,甚至是“老有所为”了。总之,他们要求的不仅是有吃有穿有住,而是更高质量的颐养天年。

如何提高托老机构的入住率呢?

首先希望政府重视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,制定一些扶持社会养老事业的优惠政策。比如:银行可否优惠贷款,托老事业可否优惠使用水、电、煤,办托老机构征地或租地费用可否优惠等等,以鼓励、支持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兴办老年人福利事业。

其次,无论是公办或民办的托老机构,都要和就近的医疗机构挂钩,作好平日的预防保健医护工作,保证重病或急病老人能及时得到抢救治疗。

再次,在收费上,无论是公办或民办的托老机构,既要考虑到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,也要考虑保证老人的一定生活水平。收费可以拉开档次。床位也可以有单人间、双人间甚至三人间;伙食可以实行食堂制,每天预订饭菜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要。

此外,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托老机构,都要尽可能减少老人的压抑感。比如,利用现有的条件,开辟出一些果园和菜地,修建小饲养室、鱼塘等,使老人们感受田园情趣,感到生机勃勃;组织老人短期旅游、参观,举办知识讲座,开展老人力所能及、充满生机的文体活动,增强老人们的生活热情和信心,激发他们的青春活力,提高老年生活质量。

总之要营造一个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”的温馨世界。

由于我的水平和能力限制,访问调查的托老机构仅占北京市现有的1/10,而且都是走马观花,很不深入,意见很不成熟,也可能不符合实际。只想抛砖引玉,供老年工作者参考。

读者路今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